新四军刚成立时,叶飞和他领导的闽东红军游击队,隶属于张云逸担任司令的第三支队,编为第6团,叶飞担任团长。该团先后开赴苏南敌后,由一支队司令陈毅指挥。之后,叶飞带领部队以江南抗日义勇军名义深入路东和上海一带开展抗日战斗。随着战事的发展,他们与丹阳游击纵队合并,组成了新四军的挺进纵队,横渡长江北上,深入扬州、泰州地区,积极展开抗日斗争。此时,部队一度由中原局书记刘少奇亲自指挥节制。
1940年,正值党中央大力发展华中的关键时刻。根据《陈毅传》的记载,刘少奇当时急切希望能够尽早打开华中局面,急需精兵强将来助力。因此,他非常希望叶飞部队能留在淮南,继续受中原局节制。此外,新四军政委项英也希望加强皖南的军力,正式向中央提出将叶飞部队调回皖南。而陈毅则认为应该集中力量先在苏南打开局面,扩展影响力,并且建议将叶飞部队调回苏南。
显然,刘少奇、项英和陈毅都非常看重叶飞的部队,他们为此展开了长达近两个月的讨论。从4月初到5月底,三方在电报上就叶飞部队的归属问题进行了反复磋商。
展开剩余66%那么,为什么三位领导人都如此渴望拥有叶飞的部队呢?从帅克的分析来看,至少有三个主要原因:
首先,叶飞展现了卓越的领导与指挥能力。尽管叶飞的部队原本属于第三支队,未直接归陈毅指挥,但在进入苏南敌后后,叶飞主要受陈毅指挥。1939年,随着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确立,叶飞率部深入敌后,执行“向东作战”的任务。尽管当时陈毅并未对叶飞的部队寄予过多期望,然而,叶飞的表现却出乎意料。仅仅不到三个月,叶飞的部队便由最初的不到500人发展到5000人,武器装备和经费源源不断地送往茅山和军部。陈毅对此表示了高度评价,对叶飞的指挥能力也大为赞赏。同样,刘少奇本来也并不熟悉叶飞,但在叶飞率部深入苏北之后,通过亲身观察,尤其是通过半塔集的战斗,刘少奇意识到叶飞的部队“装备整齐,战斗勇猛,叶飞智勇双全”。
其次,叶飞的部队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力。新四军最初编制时,共有4个支队和9个团,其中江南新四军有6个团。虽然叶飞的第6团在装备和人数上并不占优势,但他们却在实战中打得异常出色。尤其是在根据陈毅的指示,叶飞带领部队东进至路东和上海后,他们执行了一系列极具影响力的战斗行动。比如,夜袭浒墅关车站,成功切断了宁沪铁路;又突袭上海虹桥日军机场,烧毁了敌机4架。这些战斗不仅战术执行成功,且产生了巨大的战略影响。随后,叶飞部队跨江北上,继续在苏北展开战斗,尤其是在增援半塔集的保卫战中,叶飞亲自率领挺进纵队的主力部队,昼夜兼程,跨越运河,成功打了三场胜仗,最终帮助取得了半塔集的胜利。这些卓有成效的战斗,再次证明了叶飞部队的强大战斗力。
最后,叶飞的部队有着独当一面的能力。抗日战争的复杂局面要求战士们具备独立作战和开辟根据地的能力,而叶飞无疑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作为闽东红军和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叶
发布于:天津市倍悦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